The integration of IT and communications translation service
 
搜索:
 
設為首頁 企業(yè)郵箱  
 
當前位置:首頁 > 翻譯學習 > 據庫案例
 
據庫案例
 

“口譯聽辨能力”如何培養(yǎng)?資深譯員這樣說

2017-12-11 | 責任編輯:admin | 瀏覽數:3088 | 內容來源:本站編輯發(fā)布

“聽辨”作為口譯技能的基礎,平時要怎樣有效地進行訓練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跟提升聽辨能力有關的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聽辨為何重要?


“聽辨”,顧名思義,不僅要“聽”還要“辨”,即思考、分析!奥牨妗笔强谧g過程中的第一個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收到源語信息,并通過種種分析手段把接收到的信息納入到我們的理解范疇,以便儲存和輸出。


毫無疑問,口譯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辨的過程。所以大家首先要對口譯的聽辨過程有一個透徹的認識,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以提高自己的聽辨能力。 


口譯中的聽辨過程和大家平時在英語學習中所接受的聽力訓練是不同的,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聯系。 




聽辨能力和英語聽力有何區(qū)別


首先,具備良好的聽力水平是培養(yǎng)好的聽辨能力的基礎。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外語聽力有問題,那么無論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多強,他都很難勝任口譯工作。


然而光有好的聽力還不夠,因為聽辨過程還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能力。這一點可以從聽力訓練與聽辨過程的區(qū)別中看出來。 


1. 英語的聽力訓練中比較注重語言層面,也就是說他們會十分注意語音、語調和語言的表達及用法等。而譯員在聽辨過程中所注重的是意思,或是講話者的意圖而不是具體的詞句表達。


所以譯員在聽到一段話之后在頭腦中形成的是一個有邏輯關系的語意整體,而不僅僅是詞句的簡單集合。 


2. 聽力練習中主要啟動聽覺系統,理解只是一個被動而附帶的過程。而譯員在聽辨過程中不僅要啟動聽覺系統,還要啟動大腦中的分析理解機制和記憶機制。


也就是說譯員要邊聽、邊分析、邊理解、邊記憶。所以,與一般的外語學習相比較而言,專業(yè)譯員要具有更強的分析能力,要會“一心多用”。 


3. 在聽的過程中,信息接收是被動和跟隨性的,對信息的反映略顯滯后。而譯員的聽辨過程是積極而主動的。在聽的過程中伴有很大程度的預測和判斷行為。常常需要調動非語言因素對所聽內容進行分 析、整理、補充和聯想等。 


4. 用作聽力訓練的材料,信息比較清晰,雜音干擾較少。而譯員在口譯工作中所處的信息環(huán)境是現場性的,因此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信息干擾、信息缺失時有發(fā)生。而且,講話者以交流為唯一目的,在信息發(fā)布過程中并不照顧或考慮譯員的狀態(tài)。




如何培養(yǎng)英漢聽辨能力


理解英語原語是整個英漢口譯過程的第一步, 也是關鍵而艱難的一步。這一步如同開汽車發(fā)動馬達, 如果口譯工作中的這部馬達失靈, 譯員將寸步難行。


理解原語也是英譯漢與漢譯英口譯之間最根本的區(qū)別。在實際口譯工作中, 英譯漢與漢譯英通常是雙向交替進行的。


無論是國際研討會,還是新聞采訪,都要求譯員具備雙向翻譯的技能。但在培訓譯員或分析口譯技能時, 英漢口譯和漢英口譯卻應分開來進行, 因為就思維方式而言兩者之間有本質的不同。


漢譯英時,我們沒有聽力方面的困難, 因為漢語是我們在長期的生活和交際中自然習得的語言, 我們聽母語往往是自然的、無意識的。在漢英口譯時, 除了專業(yè)性很強的講話, 一般說來,對母語不存在聽不懂的問題。


雖然有時講話人頭緒不清, 或用了方言土語, 使譯員不能馬上弄清講話人的要點或所指, 但這時他的主要工作重點,即注意力,卻不在理解,而在積極的構思,準備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所聽內容。


但英譯漢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此時譯員必須全神貫注地聽原語, 努力理解講話內容。


這對于在漢語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的學生來說,始終是極難解決的問題。即便是那些英語造詣較深的人,在口譯工作這樣緊張的場合,也不能掉以輕心。


本文僅對英漢口譯中的聽辨能力做一簡要分析, 并對如何提高這一能力提出一些看法。


一、聽母語與聽外語之間的一些差異


聽語言是大腦對于有聲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然后提取意思的過程。這個過程由哪些具體步驟所組成? 我們聽后理解了多少? 


這在日常交際中是無法做出準確測量的,也是無法量化的。大腦往往被喻為“黑箱裝置”, 即無法打開來進行直接觀察的裝置。


這就難怪我們在研究聽力理論時總有“霧里看花”之感; 給學生講解聽力技巧也如“隔靴搔癢”, 不能十分透徹。


因此, 對于聽力這一大腦內部的思維過程也只能從這個“裝置的輸出端”加以研究, 即用其它方式間接的來檢測, 如:口頭或筆頭答題、選擇題、填空、聽寫、復述、記錄等。口譯無疑是比較有效的檢測方式之一。


另外, 聽力在母語教育中從不占一席之地。


“也許是因為人們想當然地認為聽語言如同呼吸, 是一種習慣性動作, 因而在母語教育中, 聽力很少得到過明顯的重視。正是這種想當然把聽外語的重要性和復雜性給弄模糊了!


其實, 聽母語與聽外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專門研究語言測試理論的美國專家Rebecca Valet te 說過這樣一段話: “聽力技巧要求人們在3個方面達到熟練程度:辨別語音、理解具體詞語和對篇章的總體理解。雖然這三步在聽母語時是一個自然的、同一的運作過程, 但初學第二語言的學生卻要在這三方面逐一分別來進行學習。”


英國語言學家Gillian Brown 曾對聽母語和聽外語分別進行過全面研究, 她指出: 我們自出生后便對身邊的環(huán)境、語言、文化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認識( stereotypical knowledge)。


這套固定認識不斷在生活中得到豐富完善。我們在聽母語時也不能字字聽清,但憑借這套固定認識,我們完全可以對講話內容進行邏輯性“預測”( logical expectation)。


這種預測的基礎是我們對講話人、時間、地點、話題、體材和語境的熟悉程度。


我們大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聽了上句便能大概預測下句。例如,當播音員說: “我們的國家是個大家庭, 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我們聽后立刻就可推斷出這條新聞與抗災救人有關。這種預測是下意識的、習慣性的。


我們在聽外語時也常常試圖達到這種預測, 但必須主動地利用各種線索, 并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因為我們預測外語的基礎遠不如預測母語那樣深厚。


我們的預測完全是建立在平時所學的語言知識基礎上的。對于日常交際我們沒有足夠的“親身經歷”。


在聽母語和聽外語方面必定還存在著其他諸如語言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差異有待研究, 但單就“預測”一點就足以說明英漢和漢英口譯之間有許多不同之處了。


二、應試和日常交際中的聽力


長期從事外事工作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聽外語的目的不同、聽后要求我們“完成的任務”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必須聽懂內容的多少。


最基本的聽力水平是應試中的聽力部分, 考生的任務是理解單句或簡單的語段。應試者的注意力只須放在聽大意上。


無論考題的語言難度如何, 學生始終用英語做答, 不必擔心用另一種語言重述所聽內容, 思想上沒有“轉換”的負擔。


做這樣的練習時, 學生可以隨時找到并借助書面或口頭的上下文線索,F以選擇題為例:


(A) That she will be able to get her car out of the driveway. 


(B) That her car will be in the way of the truck. 


(C) That the truck is blocking her view of the park. 


(D) That her car will be damaged if she parks on the street.


學生在聽音之前從書面提供的4 個答案句子中便可立即確定將要聽到的內容主題和語境。




他們從中可找出若干共同點, 如car, truck, park, street , driveway 等詞, 學生通過聯想, 就可推測出將要聽到的對話肯定與“停放車輛”有關,因而一聽到這段對話,馬上可以做出選擇:


Woman: If that truck parks there, it will block the driveway. I' ll have to back out soon. 


Man: I' ll ask the driver to park in the street. 


Question: what is the woman concerned about?


話音一落, 學生選擇答案(A) 就確定無疑了。


這樣的聽力練習對于學習英語會有一定的補益, 但對于日常交際, 尤其是對口譯工作, 就遠遠達不到要求, 因為譯員在工作時無法找到如此詳細的書面線索, 而且, 他聽后所要完成的任務也要復雜得多。


用外語交談, 聽力是至關重要的技巧。交談是否圓滿有時取決于我們自己的聽力水平, 有時交談出現障礙, 原因不在我們不善表達, 而在于聽力還沒有過關。


交際對聽力的要求比應試聽力要高, 但同口譯對聽力的要求仍具有很大差異。




雖然交談時沒有書面線索可供參考, 但語言是同一的, 思維方式也較為一致。


交談中講話人的話對聽者有種“回聲效應”(Echoing Effects) , 也可稱作“聽覺暫留”, 借助這種效應, 談話雙方時常做部分重述, 以期不偏離話題。就是英美人之間對話, 也有這種特點, 例如: (斜體字為重復部分)


A: I went to Pompeii and of course what you go to Pompeii for is the archaeology.


B: To see the ruins.


A: To see the ruins. And I was actually seeing the ruins, but suddenly my atten tion was caught by something else. He had just gone straight up the tree.


B: He' d shinned up the tree.


A: He' d shinned up the tree. Like a monkey. I asked him what was going on and hesaid, ‘Well, you know , pine nuts are extremely sought after and valuable in the food industry in Italy.


B: For food (Yeah). Not fuel! 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say they were going to put(burn) them on a fire. Yes.


A: Well, they might burn the cones when they' ve finished with them but inside these cones are little white things like nuts and I realized that they're used in Italian cooking quite a lot.


雖然用外語交談仍不如用母語對話那樣輕松, 但講話人的思想負擔畢竟要比口譯人員少得多。在日常交際中, 我們只須把握好用詞和語法規(guī)則就可隨著話題“順流而下”, 無須多費精力去記憶、轉換, 更無必要用另一種語言重述。




三、英漢口譯過程中的聽辨理解模式


口譯譯員的聽力應該盡可能接近于聽母語,即能夠力求預測所譯內容,達到聽辨理解與講話人同步。


譯員要在講話者開口伊始就緊跟其思路, 不是逐字逐句地, 而是根據一組一組地“意群”追蹤搜索, 以期抓住談話要旨。


從理解每一組意思的“漸悟”到抓住中心思想的“頓悟”, 譯者的注意力始終在講話者。


他要努力弄懂講話內容、談話方式及講話人的思想感情。在整個口譯過程中, 譯者已不再注意單詞、句型和發(fā)音, 而是將其融為一體, 它們在譯者腦中已成為長期記憶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即便是一些專業(yè)詞匯或問世不久的新詞, 也應在譯者事前的準備工作中解決了)。


此時譯員要始終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不斷地積極思考, 在稍縱即逝的語流中搜尋主要信息。


要達到獲取信息的最佳效果, 譯者除了要有堅實的語言基本功外, 還要善于利用以下三個具體的重要技巧:


1. 抓關鍵詞語( keywords and expressions)


表達信息的關鍵詞語當屬實意詞, 即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在英語口語中, 關鍵詞語往往重讀。譯員抓住了關鍵詞語, 整個段落就如“綱舉目張”, 迅速被譯員理解。例如:


I am sorry, but we' ve decided to cancel our order with you. As you know the packaging in the last order wasn' t up to standard. This resulted in a high percentage of break ages, which meant we couldn' t supply our customers on time. As a result, they were dissatisfied with our service and threatened to go else where.Therefore we really had no alternative but to look around for another supplier.


只要譯員聽清并理解了cancel order, packaging not up to st, andard, high percentage of breakages 這些關鍵詞語, 也就抓住了這段話語的精髓, 然后用中文表達“決定取消簽訂的購貨合同, 因為上一批貨的包裝不合乎標準, 破損率很高”這一主要信息, 就順理成章了。


2. 注意篇章標記(discourse markers)


即席講話者在開口之前, 腦子里就已經形成了一幅粗線條“草圖”; 接受采訪的人在聽到問題之后, 也會迅速構思, 簡單地在腦中列出一些“提綱”。但這種草圖或提綱是模糊的, 不完整的, 需要在講話過程中逐漸加以完善。


講話者會運用一些標記來提醒自己和聽者, 哪些是要點, 順序如何, 做出什么結論等。譯者必須時刻注意這些標記, 以此為輔助線索,“順藤摸瓜”找到講話要旨。


人們在非正式場合常用的語篇標記可大致分為以下十類:


(1) 時間順序:


In the first place, Next, Previously, Secondly, After that, While, Then, Last, When


(2) 強調:


The point you must remember is. . . I’d like to emphasize. . . Let me repeat.


The next point is crucial to my argument.


(3) 解釋:


In other words, Let me put it this way.


That is to say.


(4) 舉例: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Let’s take. . .


An example of this was. . .


(5) 轉換話題:


Now let’s ( think about, look at, consider, turn our attention to). . .


(6) 因果:


So, Therefore, Thus, Since, As, Because,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7) 遞進:


Moreover, Furthermore, What’s more, Also, In addition.


(8) 轉折:


But, Nevertheless, However, Although, Yet, On the other hand.


(9) 假設:


If, Unless, Assuming that.


(10) 總結:


To summarize, To sum up , In conclusion, Briefly then, It amounts to this, As we have seen. . .


對經驗豐富的譯員來說, 這些話語就像路標, 指引著他到達目的地。這些標記在自然的講話或采訪中并不十分明顯, 這就需要譯員有目的地培養(yǎng)自己對語篇標記的敏感度。


如果我們對這些語篇標記稍加注意, 就不難在腦中勾勒出這位講話者的業(yè)務發(fā)展輪廓:


3. 借助冗余現象( redundancy)


冗余是所有言語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日常交際中沒有冗余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構思嚴謹, 出口成章的人也不可免地要說一些多余的話。夸克( R . Quirk) 認為“英語的冗員度可達到50% ”。


同口譯聯系比較緊密的要數語義上的冗余, 指意義的重復, 即把同一個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說一遍以上, 有時甚至多遍。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講話人為使聽者注意某些要點, 有意識或下意識地重復,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講話人不能像寫文章那樣反復推敲, 以至不得不重復地說明一個意思。


這一現象為口譯人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時間。


當然, 不翻譯冗余部分也是不行的, “沒有冗余, 言語中只充滿了精而又精的所謂‘要旨詞’(content words) , 語言就會成為干癟的概念骨架,無生動性可言, 而且必然全導致意義不明或殘缺。” 有了冗余部分,譯員也多了一些自由度,譯出的語言也會顯得通順流暢。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英漢口譯的關鍵在于聽懂原文, 而要迅速理解原文,我們還須掌握一些必要的聽力技巧。


這需要長期的實踐才行。有些譯員譯出的話含糊不清, 有的甚至與原語意思相悖,主要原因就是譯員沒有透徹理解原語, 或理解錯誤。沒有正確的理解, 譯員傳達就不是講話人的意思, 整個口譯活動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


然而,致理解了原語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將其轉換成漢語了,有時就是理解了原語,譯語聽起來仍不通順,或帶有明顯的英語痕跡,出現“中國字外國味兒”的現象。


例如我們常在廣播電視中聽到這樣的話:


1. After the explosion, nobody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ombing.


誤: 爆炸過后, 沒有人稱對此事負責。


正: 爆炸過后, 沒有人稱此事是他們所為。


2. Even in the Year of World Food Security, many people still died of hunger.


誤: 即使在世界糧食安全年, 仍有許多人因饑餓而死。


正: 即使在世界糧食保障年, 仍有很多人餓死。


3. Thousands of demonstrators took to the street to protest against the US continued military presence in this country.


誤: 成千上萬的示威者上街抗議美國在這個國家繼續(xù)的軍事存在。


正: 成千上萬的人上街游行, 抗議美國繼續(xù)在他們國家駐軍。


這說明譯者仍沒有完全脫離原文的表層結構(surface structure) 抓住其深層意思?磥韱栴}仍在于理解, 筆譯尚且如此, 口譯則可想而知。


近年來,國際間日益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為口譯實踐提出了肥沃的土壤, 許許多多學科領域,如語言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又為口譯研究提供了理論根據。相信這一日益為人們所關注的學科在廣大口譯工作者、翻譯理論家和外語教師的共同努力下, 必然會有長足的進步。




提升聽辨能力的幾個方法


大家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意識,即口譯的過程不是一個信息背誦加字詞翻譯的過程。而是一個通過聽辨將信息接收、理解,再用譯入語將理解了的信息加以表達的過程。以下提供一些訓練方法供大家參考,以英語聽辨能力的訓練為主。 


1. 可以選擇一些英文有聲資料(最好是現場講話)或是請練習搭檔模擬現場發(fā)言。聽過一段話后,在不記筆記的情況下用源語(英文)進行復述。注意在聽的過程中要把注意力從詞句表達上移開,而專注于整段話的邏輯意思。


在復述時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詞句,更不要試圖背原話。意思和邏輯關系要盡量復述的準確完整。 


2. 在聽辨訓練的初級階段,如果還不能完全掌握邊聽、邊分析、邊記憶的技能,可采取就所聽內容進行提問的方式建立邏輯關系。比如可以將注意力放在what、who、when and where、how and why 等幾個要素上。通過這種方式增強邏輯分析意識,努力跟上講話人的思路,從而對所聽語篇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3. 每段講話的長度可隨熟練程度的加強而逐步增加:比如從聽幾句話到聽一小段,從一小段到一大段到數段等。并且可以嘗試聽各種不同風格的講話。選題也可以從比較熟悉的領域逐步擴展到比較陌生的 領域,以培養(yǎng)臨場適應能力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翻譯學習
 
最新案例更多
最新av中文字幕,无码av爱搞搞av,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网站,国产黄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